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高职院校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探讨 ——以《国际

来源:教书育人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高职院校贯彻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就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全面融入专业课程,持续推进“

高职院校贯彻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就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全面融入专业课程,持续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真正将这一精神落到实处的话就需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中都要包含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与思政课共同服务于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是当前关于“思政课程”的指导原则。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一些老师并没有真正做到这一点,要入和推荐课程思政真正落到实处,是本篇文章需要探讨的内容。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1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存在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建设存在脱节的问题,思政课的老师没有做到很好的带头作用,大部分的老师都是孤军奋战,各自为政,缺乏思政专业老师的指导,因此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不能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很多时候是为了课程思政而课程思政。并没有真正的服务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比较牵强。其实课程思政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促进广大专业教师学会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提高教书与育人融合度的问题。

而对于专业教师“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来育人这一问题,一些老师心有疑虑,更不知从何下手。有的高校在设立课程思政的标准中过高的要求也加重了教师的畏难情绪。其实并不是说专业教师的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有思政元素的融入,而是能够在合适的时机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的联系。在需要视角提升的时候,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才有成效;不是思政内容一定要用理论术语,而是只要实际运用了思政的观点和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把事情分析出来也很好。

2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

(1)挖掘和寻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中可以与“思政”挂钩的知识点,将专业理论知识、案例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挂钩。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多使用案例教学法,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课程内容散发出“思政”味。

①以国际贸易实务中对贸易术语FOB、CIF与CFR的概念和操作流程讲授为例。在讲解贸易术语和规则的过程中,引入CFR条件下需要严格按照双方约定选择适合资质的运输公司的原则,不得与运输公司串通,监守自盗。在讲述该案例时教师需要特别强调在这些规则和术语背后支撑整个贸易流程的是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也就是要按规矩来办事。诚信不仅体现校训精神,更是开展国际贸易的前提,而按规矩办事则能确保整个贸易流程能顺利开展,最终达到共赢的目的。

②将国际贸易制度中介绍反倾销相关知识内容与十九大精神“完善市场机制建设”相结合,结合我国在进入国际市场初期屡次遭遇反倾销的残酷现实,引出WTO“公平竞争”基本原则的要求,以及我国不同产业被认定为“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的现状,着重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化建设,争取在WTO组织中早日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同,减少出口产品在国外市场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将此部分内容与我国“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提出的“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相联系。

③在介绍我过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转变时,可以引入我国出口稀土的案例。这个就涉及绿色发展理念与环境保护的内容,同事也表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正是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

④介绍关税壁垒以及非关税贸易壁垒、中国企业到国外经营和外国企业来华投资经营的内容时,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正确看待上述现象,将“自由、平等、公正、法制、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哲学观渗透其中,凸显当代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核心价值取向。

(2)将热门的对外贸易相关新闻事件与专业知识点结合,进行实时的分析,让专业课程内容散发出“思政”味,体现励志和爱国主义情怀,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契合十九大报告倡导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精神。

在介绍中美贸易摩擦、 “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贸易热点问题时,引入华为与大疆等企业的对外贸易相关案例,在这个过程当中把脉国际贸易发展方向和企业全球化格局,引导学生站在正确的立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建设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要让学生明白,中美贸易战不是一场简单的贸易战,和平年代生活的我们享受祖国强大带给我们的安全感的同时更应该清楚自己被赋予的民族责任感。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帮助树立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其对中国制造产品的信心,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文章来源:《教书育人》 网址: http://www.jsyrzz.cn/qikandaodu/2020/0801/470.html

上一篇:践行使命育英才
下一篇:华新科杨智韬:从科研学者到企业高管的华丽蜕

教书育人投稿 | 教书育人编辑部| 教书育人版面费 | 教书育人论文发表 | 教书育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教书育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