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电影《李雷和韩梅梅》影射的教师职业道德现象

来源:教书育人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电影《李雷和韩梅梅》剧情介绍 电影《李雷和韩梅梅》把主人公李雷和韩梅梅的英语老师孙建成刻画成了一位以教师职务向学生们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被学生“弹劾”,后来能够正确

一、电影《李雷和韩梅梅》剧情介绍

电影《李雷和韩梅梅》把主人公李雷和韩梅梅的英语老师孙建成刻画成了一位以教师职务向学生们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被学生“弹劾”,后来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改过自新的老师。

孙建成用学生及家长想提高学习新成绩的心态,以及应试教育下学生考试分数所带来的潜在压力,巧妙说服学生参加他举办的课外辅导班并收取补习费。他以补习漏题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用低价进高价出的方式向学生售卖辅导资料从中牟利。除此之外,孙建成在准备公开课时,公然企图串通学生一起造假,企图制造课堂教学效果佳、师生互动良好、课程深受学生喜爱的假象。在公开课课堂上,韩梅梅在众多学校领导和听课老师面前揭发了孙建成的种种行为,全班同学在韩梅梅的接发下站起来“弹劾”老师。最终导致孙建成被学校处分转岗,离开了教师岗位。在后来的故事发展中,孙建成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老师曾经犯下的过失,积极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难题,最终得到了学生的谅解。

本文旨在讨论电影《李雷和韩梅梅》角色孙建成身上所影射的教师职业道德现象,并通过对这些现象加以分析,以提高广大教育从业者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能够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从教,力争做“四有”好老师。

二、从教师职业道德角度分析电影《李雷和韩梅梅》

(一)从教育良心的角度看教师课外补课

教育良心主要指的是教师的职业良心和职业操守,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守护神。

电影《李雷和韩梅梅》刻画的教师孙建成利用教师职业便利,巧妙说服学生参加他举办的课外辅导班,收取补课费,明显违反了教育良心的种种内涵和要求。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认为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不足,理解不够,提出课余时间给学生补课,值得肯定。需要注意的是,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补课前提有两个:一是教师是否存在教育主管部门所明令禁止的,也是广大学生和家长深恶痛绝的“教师课上不讲课下讲”。二是教师在补课时是否可以向学生收取费用甚至是高额补课费。

如果教师补课是出于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习成绩,且不收取任何费用,教师的补课行为符合教师职业良心的特征,值得肯定。反之,如果教师利用职务的便利向学生和家长谋取利益,不仅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更违反了教师职业相关法律法规。

根据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第四条第八、第九款规定,教师组织、要求学生参加校外有偿补课,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学生是否自愿,都是违规、违纪的。因此教师在校外进行有偿补课违反了教师职业道德的规定,不值得提倡。

(二)从教育公正的角度看补习班漏题

教育公正从狭义上说,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为人正直和处理各种关系符合公认的道德准则。

电影《李雷和韩梅梅》中孙建成在辅导班上以专项练习的形式向学生漏题,以此来“提高”学生成绩,是典型的违背教师职业良心和教育公正的行为。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孙建成的做法会误导学生,致使他们在学习上投机取巧。短期的投机事小,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在未来的人生发展中形成急功近利的价值观,不仅危害学生个人的健康发展,也给社会公平正义带来了挑战。这样不仅对学生的心理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而且减低了教师的教育威信。从教育公正的角度来看,在补习班漏题,实质上造成了参加补习班和没参加补习班学生之间在学习上的差距,以此作为考核依据,有违教育公平公正。

(三)从师生利益的道义性角度看向学生售卖学习资料

电影《李雷和韩梅梅》中孙建成向学生售卖辅导材料资料并牟利,是教师教育良心缺失,违背了师生利益的道义性原则。《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第四条第八款的规定:禁止教师组织或者参与针对学生的经营性活动,或者强制学生订购教辅资料、报刊等谋取利益。

教师对利益的追求,一不能违反社会的道德规范,二不能侵害学生的利益。作为教师,采取各种不堪的手段向自己的学生和家长伸手,以满足自己的私利,这明显是不符合道义的。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在对利益的追求过程中都必须秉承道义的原则,所追求的利益应该是正当、合法、符合情理的。

文章来源:《教书育人》 网址: http://www.jsyrzz.cn/qikandaodu/2020/1001/711.html

上一篇:绿野堂开占物华还欲堂前更种花<sup>①</sup>
下一篇:读书,让教育人生更精彩 ——江苏省常熟市昆

教书育人投稿 | 教书育人编辑部| 教书育人版面费 | 教书育人论文发表 | 教书育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教书育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