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教书育人 润物无声* ——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

来源:教书育人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群体或组织对身处其中的成员做出的思想以及行为方面的规范,对其思想和行为活动加以影响,从而符合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其是培养学生具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群体或组织对身处其中的成员做出的思想以及行为方面的规范,对其思想和行为活动加以影响,从而符合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其是培养学生具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的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新生力量,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医学生是医学事业的未来,加强对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让他们具备良好的医德、高尚的情操、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将会从源头上促进医疗系统的行业作风建设,也是国家医药卫生事业与人民健康事业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达到全程、全方位育人。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1]。作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时代新人的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医学教育规律,立足医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探索建立内容完善、功能齐全、运行科学、成效显著的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作为传统的中医药院校,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实践中医药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如何结合自身学科特点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造性地让中医药人才培养取得新发展?需要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索。

作为传统的中医药院校,中医药专业课程教学包括教育理念、授课内容与教学方式等多个层次,其内容涵盖中国传统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医学科学知识等内容,以学科专业课程教学为依托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向学生潜移默化地点滴渗透,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中医学的精神内核与知识内涵,接受先贤思想精神的熏陶与洗礼。通过与具体教学内容的自然交织引起学生内心的体验,引导学生实现人文知识的内化和道德情操的升华。通过教与学的交融,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过程,使专业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医学生应在本科阶段逐渐形成无私奉献的精神,具仁德之心,精湛之术,以做一名德才兼备的“大医”为终生奋斗的目标。

1 夯实思政教育的基础——提高教师修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2]。“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传道者,首先自己要明道、信道,要加强学习,认识自我。

1.1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身为教师,我们应真诚地热爱自己的事业,正视自身的价值,担负起教育的职责,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完善专业知识、更新知识体系,作为中医临床课程教学工作者,既要掌握本学科的知识,还要有其他相关知识的积累,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发现、总结、思考、创新,不断激发学生对中医的探究热情、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医学知识需求,让学生体会到成长中的激励和扶持。同时,将生活实际与中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中医的博大精深及临床疗效的持久生命力,才能更好地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

同时,教师对知识孜孜以求、严谨的治学态度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一个精神抖擞朝气蓬勃的教师形象带给学生的相信一定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努力追求;反之,无精打采、牢骚满腹一定会给学生留下对生活的无奈甚至怨恨的阴影。而且教师的语言、仪表、板书设计等都在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1.2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作为传道者,其行为准则、道德理念、价值取向等均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

中医专业课程背后是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人文经典及医德文献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医学精神,包括医家的品质修养、职业操守、伦理规范、理想人格、道德观念等内容,其具有开启智慧,砥砺品格,文化传承与文化互鉴的作用,激励人们重视医学道德的养成,同时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源与案例素材。

除了医德文献,我国还出现了许多医德物化形象。“橘井泉香”“杏林春暖”“妙手回春”“悬壶济世”等医药典故,融汇了诸多医林轶事、名家德艺,集中反映了古代医者优秀的医风医德,成为中医界“大医”的代表,千古流传。

文章来源:《教书育人》 网址: http://www.jsyrzz.cn/qikandaodu/2020/1227/824.html

上一篇:阅读提升教师修养
下一篇: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师评价标准*

教书育人投稿 | 教书育人编辑部| 教书育人版面费 | 教书育人论文发表 | 教书育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教书育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