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宗容(艺名甘露)老师,一九二五年生,壮族人,广西著名声乐教育家,曾任广西艺术学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等重要职务。自20世纪60年代扎根广西艺术学院任教以来,她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艺术表演家与声乐教育家,时至今日仍在广西艺术学院教书育人,是当代广西地区最具成就的声乐教育家。
专业老师亦师、亦友、亦家人,是学生在校四年的学习中最熟悉的人,跟随专业老师引领的步伐,对专业老师教学理念的深刻认识,并对其产生的人生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笔者对甘老师的学生龚小平、金北凤、翁葵三位老师进行走访,采访中,我们深悟了引领之恩、报答之恩、德行之恩。
一、龚小平①龚小平:声乐教授,1976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甘宗容教授;1980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师从胡逸文教授;是中国音协会员,中国声乐家协会副主席,广西艺术学院二级教授;2010年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授予广西“八桂名师”“自治区先进工作者”“自治区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2011年广西艺术学院授予“终身教学成就奖”。:不忘老师引领恩
我是1972年来到广西艺术学院师从甘宗容教授学习声乐的。在上课过程中,甘老师有时也跟我们谈到她的一些教学经历。甘老师在来广西之前,曾经在湖北艺术学院(现在的武汉音乐学院)任教,并且也曾经在剧团教过戏曲演员。记得我刚进学校的时候,有人曾经对我讲“你是跟着甘老师学啊?你们甘老师是洋嗓子哦!”可我一头雾水,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洋嗓子。问了老师,才明白老师是美声唱法,当时俗称的“洋嗓子”,也称为学院派。以我对老师的了解,我认为甘老师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没有门户之见,不拘泥于“土、洋之争”,她在教学中把美声的技术要求跟民声的作品很好结合起来。当时,我们要唱很多的广西民歌和曲艺(如渔鼓、文场),还要学唱现代京剧样板戏选段。老师教会我们要用方法演唱所有的作品,还请文艺团体的戏曲演员教我们作品的语言和韵味,她把科学的发声方法跟民族的审美习惯结合起来用在教学上。所以甘老师的教学真正是因材施教,不仅是因人而异,更是因作品而异进行施教。
甘老师的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也很灵活,能融会贯通,比如我进校时只会用大本嗓直白着唱歌,声区之间不会贯通,经过甘老师的教学指导才慢慢解决了声区统一的问题。后来有几个师妹也有跟我一样的经历。甘老师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声音的上下贯通,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能力。因为声区转换往往是声乐训练中的一个瓶颈,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没解决这个问题,成为心中永远的痛。但是在甘老师这里就能得到解决,我觉得这跟她科学理念上的声音技术训练有很大关系,方法合理、手段灵活,解决问题立竿见影,使学生能够有一个通畅的声音去演唱声乐作品。
我是1972级学生,“文革”后学校恢复招生的第一批大学生。我的父母亲都在工厂工作,家里面没人从事音乐工作。我在中学的时候是广播员,也参加了学校里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等活动,后来广西艺术学院来招生,学校老师就推荐我们几个学生去参加广艺招生组的一周培训班。也没有想到能考上,可谓专业零基础。能师从甘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
首先,是甘老师把我领进了声乐艺术的大门,从起点开始,耐心细致地教我,通过老师的训练解决发声难题,教会我基本功,让我知道应该怎么练声、怎么学歌、怎么走上舞台、怎么做动作表演等等,这些奠定了我的声乐基础。那个年代正好处于“文革”大学停招了几年再招生时期,所以老师们都付出极大的热情,不计报酬地为学生的成长付出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我记得当时甘老师的家离我们的琴房很近,每当她听到我们练得不好,她就忍不住马上跑过来琴房给我们上课。有时候她实在没空来琴房,就会丢个小石子“嘣”地砸在琴房的木门上,我们打开房门,就看见老师站在家门口朝着我们大声说:“练得不对啊,重新再好好练啊!”我这个人学声乐有点迟钝,经过老师调教了一年半才开始会用混声,老师说:“你现在终于开窍啦。”就这样,感恩师者的引导,伴随着我走进声乐,走近艺术。
甘老师对我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是如何为师。我毕业后留校也成为了一名教师,而甘老师就是我从教的一盏指明灯。因为她的言行举止、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对待学生的态度,都深刻地影响着我。当我在教学中遇到困难或者无助的时候,我的眼前总是会出现她的形象,想起她教会我的点点滴滴。学习有进步的时候,她鼓励并提醒我们不要骄傲;当我们找不到感觉的时候,她比我们还着急,不顾自己的休息时间也要为我们来加课。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她可以变换一些方式、方法,转换一些角度来帮助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重新走出来,不要钻进牛角尖里。所以,老师的这种教学的态度和为人师表的责任心,对我的影响很大,让我在当老师的这些年中,始终想着老师是怎么教我们的,她的工作态度、她的教学方法无时无刻地影响着我。我觉得就应该像老师那样,她总是把学生的进步、学习的状态挂在心上,把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永远放在心里,永远都要有为师者的责任感,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
文章来源:《教书育人》 网址: http://www.jsyrzz.cn/qikandaodu/2021/0111/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