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学龄前教育主要受到父母的教育影响,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等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老师是孩子跨进知识大门的引路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向导。在这两个过程中,我即作为孩子的妈妈,又作为学生的老师,我感受到育儿经与教书育人之间有相似的地方。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尔.朗格朗在其提出的“终身教育”中强调“教育是一个永不间断、连续进行的过程,为使人生整个教育继续、一贯,并且多样化,必须把各个阶段不同形式的教育统一成一个有机整体。”[1]从育儿经到教书育人的这两个阶段之间既有相似性又有衔接性,有许多方法可以互相拿来学习和借鉴,如果处理好了孩子从家庭走向学校的有效衔接,无论对于孩子的人格成长还是学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下面我们从以身作则、耐心、投其所好、深入了解、诱导、爱人如子几个方面来展开讨论。
1.以身作则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的来到这个世界上,到学会坐、学会爬、学会走、再到开始牙牙学语的整个学龄前阶段都由孩子的亲人,尤其是爸爸和妈妈,陪伴走过的。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是受父母的影响。比如,有一天我带着孩子进入电梯,发现他企图用伸出脚在电梯门缝之间的办法来阻挡电梯门合上,作为孩子的母亲,当看到这样危险的一幕的第一反应就是把孩子抱起来并且教育他不可以这样做。但是后来细细想想,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举动?原来,在一个下雨天的时候我带着孩子从外面回来,由于手上的东西多又走不快,眼看着电梯门要合上了,我就伸出了一只脚......身教大于言传!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在紧急的时候会做出错误的示范,而就在这一瞬间的举动就被孩子无形中复制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也是一样的。有很多老师埋怨学生现在的学生为什么这么喜欢玩手机,尽管学校明令禁止不允许带手机进校园,也还是有学生偷偷的带回来。这和孩子在家里看到父母玩手机,在学校看见老师玩手机是分不开的。想要孩子(学生)做得好,不把心思花在其他地方,那么要先看看自己作为孩子的父母(老师)有没有做好,以身作则才是最好的教育。
2.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很多父母都会因为给宝宝喂饭而觉得烦恼,比如孩子不爱吃饭,不专心吃饭,吃几口就喜欢跑到旁边去玩一下,家长为了给孩子喂饭就会满屋子跟着跑着喂,这样不仅让孩子养成了做事情不专心的坏习惯,同时也给家长带来了无限的麻烦。我在给孩子喂饭的时候是这样做的:“给他一个吃饭的理由”。比如,帮我捶捶腿有奖励,可以喝口汤,捏捏肩可以吃口饭,做的好还可以吃两口。这样孩子不仅觉得我帮我锤锤腿很有意思,感觉像在玩一样,而且觉得“吃饭”这件事情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吃得到的,是需要用劳动成果换来的,因此吃起来也特别的香。其实孩子天生就具有好奇的特点,他觉得你喂饭没有意思,就会自己去寻找有意思的事情,因此会跑到别的地方去找“有意思”的事情。但是如果喂饭的人本身就很有意思,那么孩子的注意力就集中在你的身上,他自然也就不会跑开了。而对于学生,他们则需要一个学习的理由:我为什么要学习?学习可以给我带来什么?如果我不学习,我会怎么样?又能做什么?这些答案需要老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不仅仅要用语言告诉他们学习的原因,更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加以感悟,比如可以组织一场户外式的班会,让学生到自己父母工作的地方去体验一天,感受一下父母平时的工作环境是如何的艰辛。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的体会到父母赚钱来之不易,增进了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让他们懂得珍惜现在难得的学习机会和丰衣足食的生活,还能让学生切实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去体验一下,以现在的知识水平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如果想要做到自己梦想中的事情(如科学家,医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等),我还需要“从哪方面下功夫?”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自己有力的学习理由。有了这个理由,则胜过千万句苦口婆心。
3.投其所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投其所好”这一招对于小孩来说特别的管用,比如我家里有一个孩子喜欢吃巧克力,那么抓住这一点我可以培养她进门要换鞋,玩具要放在规定的地方,不能随地扔垃圾,只要一整天都可以保持这三点,到第二天就可以获得一颗巧克力的奖励。当然也不能让孩子一直以这颗巧克力作为“听话”的理由,而是要利用孩子对这个奖励的诱惑慢慢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才是初衷。这跟幼儿园的“小红花”是一样的道理。
文章来源:《教书育人》 网址: http://www.jsyrzz.cn/qikandaodu/2021/0118/853.html
上一篇:光年
下一篇: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加强德育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