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情满夕阳百名贫困学子都是我儿孙

来源:教书育人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天山湘女的青春岁月 她曾是八千湘女援疆队伍中的一员,参军戍边,教书育人,多次立功受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劳模,受到周恩来、刘少奇、王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天山湘女的青春岁月

她曾是八千湘女援疆队伍中的一员,参军戍边,教书育人,多次立功受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劳模,受到周恩来、刘少奇、王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为了专心教学,她与丈夫主动放弃生育小孩。

离休后,她与老伴回湘定居,主动担负起辅导一个贫困孤残少年学习的重任。老伴去世后,住进养老院的她信守承诺,从绵薄离休费中拿出20余万元资助一百多个孩子上学。

她就是2019年上榜助人为乐“中国好人”的黄厚瑜。

黄厚瑜经常去福利院看望孤残少年彭建辉

戈壁滩上激情燃烧的岁月

黄厚瑜1926年9月生于湖南长沙县。1951年2月,正在湖南第二师范附小教书的她瞒着母亲报名参军,加入“八千湘女上天山”的队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六师教导营的一名见习女兵。

黄厚瑜参军来到新疆,原本抱着一种“落日诗意”的浪漫情怀,可看到的却是戈壁滩上漫天黄沙。冬天,新疆气温下降到零下40多摄氏度。女兵住的是地窝子,吃的是包谷面馒头。为了建设边疆,“天山湘女”顶着大漠烈日、戈壁雨雪参加劳动,挖渠引水,土坯建房,扛枪练兵,样样都干。

1954年,部队集体转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为解决子女上学难问题,师部决定创办一所干部子弟学校。黄厚瑜第一个报名并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白手建校的艰苦创业中。办学一无设备二无资金,她和几个湘籍女兵捐出所有积蓄。没有课桌,用土坯垒;没有教材,自己编写。通过她们的辛苦付出,戈壁荒原上诞生了第一所学校,天山脚下响起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当时办学条件十分艰苦,上百个孩子挤在一间教室,4个年级一起上课。黄厚瑜起早贪黑备课、讲课,为学生解答难题,每天忙得团团转。但一看到孩子们求知的眼神,她心中就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觉得再辛苦也值得。两年后,师部八一中学创办,她担任教务主任。

1953年到1955年,黄厚瑜多次立功受奖,1956年光荣入党。1960年,她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到北京出席文教群英会,获全国劳模称号,受到周恩来、刘少奇、王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1 9 6 2 年,黄厚瑜参加新疆大学大专进修班学习,圆了大学梦。也是这一年的一天,政委把张维彪带到八一中学跟黄厚瑜见面,说是给她物色的对象。专心工作的黄厚瑜不想那么早结婚。见她不同意,政委说:“你是嫌张维彪出身贫苦吧?”容不得政治上有半点缺点的黄厚瑜,觉得政委是批评自己,再一看张维彪憨厚老实,入伍前又当过老师,只好答应。张维彪是甘肃人,在兵团二师29团生产科当办公室主任,比她大5岁。不久,校长以下连队招生名义把她带到29团跟张维彪结婚。团部腾出一间小房给他们作婚房,找来一块木板当床铺,买来被褥、蚊帐、脸盆、热水瓶等简单生活用品,还买了一车哈密瓜送给他们,招待前来祝贺的战友。

婚后,黄厚瑜回师部八一中学继续教书,夫妇聚少离多。“文革”中他们下放连队劳动。1964年她调到29团中学任教,夫妻才算团聚。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的黄厚瑜和丈夫商量,决定不生育孩子。

夫妻携手关爱孤残少年

1 9 8 4 年,黄厚瑜从兵团库尔勒二师29团中学校长岗位离休。因侄儿侄女都在湖南老家,夫妇俩便回到衡阳市雁峰区生活。

2001年春节前一天,黄厚瑜和衡阳市关工委成员到雁峰区一户贫困家庭走访,发现一间阴暗、潮湿、简陋的平房里有个面黄肌瘦、步履蹒跚的小男孩。男孩憨笑着,说话十分吃力,边说边用手比画。黄厚瑜等人仔细听着,大概猜出他说话内容: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爷爷瘫痪,奶奶多病,一家人靠政府低保金生活。

此时,男孩的奶奶从一床破旧的棉被里慢慢爬起来,行动迟缓地下了床,慢慢走到黄厚瑜等人跟前,用略带乞求的眼光说:男孩叫彭建辉,13岁,生来舌头就比正常婴儿短,说话不清。到了上学时候,又发现智力有问题。奶奶想送他上学,却没有学校愿意接收……老人哽咽地诉说着,眼角已挂满泪花。

眼前一幕,深深刺痛了黄厚瑜。一个10多岁的男孩不读书,以后生活怎么办?回家后她跟老伴商量,决定辅导彭建辉完成小学学业。社区专门安排了一间房子,黄厚瑜每天去辅导小建辉。

教一个身体先天缺陷的孩子读书,谈何容易!黄厚瑜和老伴找来古今中外残疾人成才范例,作为小建辉第一门德育教材,并写信到北京一些出版社求购残疾儿童教材。考虑到小建辉的特殊情况,他们决定使用直观教学方式辅导他学习。老两口买来教学挂图,先教他按图识字,接着又买来一部收录机教他练口型、练发音。为了教小建辉读准一个字音,黄厚瑜常常要反复领他读几十遍甚至上百遍。

文章来源:《教书育人》 网址: http://www.jsyrzz.cn/qikandaodu/2021/0314/918.html

上一篇: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以爱育人
下一篇:公众为何愿意信任教师和记者

教书育人投稿 | 教书育人编辑部| 教书育人版面费 | 教书育人论文发表 | 教书育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教书育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