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周建忠先生的治学育人与处事

来源:教书育人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古人云:“行为世范,学为人师。”在美丽的南通大学校园里,就有这样一位令人敬佩的教师,他一直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勤勤恳恳,孜孜不倦,尽显学者风范,充满园丁情怀

古人云:“行为世范,学为人师。”在美丽的南通大学校园里,就有这样一位令人敬佩的教师,他一直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勤勤恳恳,孜孜不倦,尽显学者风范,充满园丁情怀,他就是南通大学原副校长、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楚辞学研究专家周建忠先生。

一、潜心学术

周建忠是当代著名楚辞研究专家。他成名很早,30多岁时就被章太炎的助手汤炳正称为“是一位相当有气魄有毅力的开拓者,但又是一位非常深邃缜密而又审慎谦虚的探索者”。

周先生看起来瘦小,但他身上有用不完的力气和不服输的精神。他出身贫苦家庭,年轻时当过农民,干过繁重的农活,练就了吃苦耐劳的品质。十几岁时,他被家人送到木工师傅那里当学徒。不料,刚干完几天的活,他因左撇子而拉断一把锯子,就被木匠师傅遣送回家。于是,他下定决心“用一支笔打出一片天地”。

周先生大学刚毕业那几年,他大弟上初中,小弟才小学毕业,所以当时他的负担很重,冬天棉裤很单薄,晚上读书坐不了多久就很冷,特别是在夜间12点以后更冷,他就下楼跳绳取暖,然后回家继续读书。周先生下班回家忙完杂事后,本已到了该睡觉的时候,可是他却要坐到书桌边,正式开始看书、写文章,乐此不疲。他要求自己:每天最早在半夜12点睡觉,一般到第二天凌晨一两点钟。至于通宵达旦地坐着看书、写文章,也是常有的事。他说:“记得有一次深夜三点钟时,‘天空’的‘空’字,我写了一个‘穴’字,就不知不觉地睡着了,醒来已是晨鸟鸣唱、霞光满天。每次搬家,周围几幢楼的住户很快就会发现,那漫漫长夜的一线光芒,正来自我的窗口。”周先生灯下苦读,一时成为趣谈。

30余年来,周先生始终坚持楚辞本体研究与楚辞学史研究“同步进行”,在楚辞研究领域执着不懈地探索,学术贡献卓著,为当代楚辞研究树立了一个典范。一方面,他仔细考察楚辞本体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积极运用出土文献与传统文献相互印证的方法,对屈原及其作品做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扎实细致的探究。另一方面,他立足于古代、近现代楚辞学史,重点着眼于当代楚辞学史,勾勒出了整个楚辞学史的发展进程。他的很多学术观点,在楚辞学界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至今,周先生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出版《当代楚辞研究论纲》《兰文化》《楚辞考论》《楚辞讲演录》《五百种楚辞著作提要》等10余部楚辞研究专著,发表170余篇楚辞研究论文。同时,他还从事楚辞数据库建设及应用研究,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楚辞研究与教学的专业网站。

二、倾心育人

2005年,我如愿以偿地跨进南京师范大学的校门,攻读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开学的第一天,张采民老师负责召集第一次全体师生见面会。周先生当时正好出差在外,没有参加见面会,我便以为他是大学的副校长,一定很难接近,心里惴惴不安。没过几天,正当我想去见而又不敢去见他的时候,周先生来电邀约,我终于鼓起勇气到南通拜见他。在寒暄了几句后,周先生问道:“你以前毕业于什么大学?”我听后立刻紧张起来,因为自己此前压根儿就没有读过正规大学,心里暗想:“这回一定会被周先生看不起了。”当我硬着头皮简述了自己的自学经历后,周先生不仅没有丝毫嫌弃之意,反而慰勉有加。周先生看着我,脸上露出了笑容,亲切地说:“一个人的成功在于和时间赛跑。人与人的竞争在于将来长远的较量,并不在于眼前一时的高低……你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渴望不断超越自己。”我先是一愣,接着就明白那是周先生对我的宽慰和激励。我随后如释重负,原先累积的焦虑和不安,一下子烟消云散。从那一刻起,周先生给我的印象始终是那样的和蔼可亲。

周先生坚信,学术研究应当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只有依靠一代又一代学者的学术传承,才能不断推进学术发展,否则,就会造成学术中断。他惋惜地说:“这种学术中断,是最令人痛心、伤感的。”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其大部分弟子都毫不犹豫地选择楚辞作为自己学术研究的对象,已有多人主持完成或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

周先生有许多重要的科研项目要做,但他却始终坚持每学期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他曾深情地说:“我的生命就是为了上课而来。作为一名教师,我特别喜欢讲课,带着强烈的成就感、陶醉感,可以综合前贤,指点江山。”在讲课过程中,周先生会紧扣课文,善于想象,触类旁通,或结合古今人物的逸闻趣事,或结合他自己的一些人生阅历,深入浅出,趣味横生。对于周先生的上课风格,我的师兄陈亮曾动情地说:“周老师从活泼泼的现实生活出发,从先贤的行迹中提炼智慧以审视当下,然后自然亲切地告诉你。这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

文章来源:《教书育人》 网址: http://www.jsyrzz.cn/qikandaodu/2021/0315/925.html

上一篇:夕照中君子兰花开了
下一篇:一路征程钟情红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教书育人投稿 | 教书育人编辑部| 教书育人版面费 | 教书育人论文发表 | 教书育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教书育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