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富翁冯国经不太像是一个商人。从一线退位将冯氏集团(更名前为利丰集团)业务交由家族子女打理后,年过古稀的冯国经更乐于出席各种大小的经济论坛,有时也会充当议题主持人。
他热衷于同他的经济学家和教授朋友们打交道。在最近举办的一场冯氏私人晚宴上,有家族成员与平日生意上的一些亲密伙伴,还专程请来了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来做了个小型的分享讲演。
迈克尔·斯宾塞1972年在哈佛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斯坦福大学担任过几年经济学系副教授,此后就一直在哈佛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上世纪70年代,冯国经也在哈佛待过。当时他在哈佛商学院任教。他很喜欢那里的气氛,觉得能在美国顶尖大学里做个教授教书也不错。
不过,想归想,香港家里的一摊生意还等着他接手。在父亲催促下,冯国经“不得不”回到香港,和胞弟冯国纶一同接管了当时还未更名为冯氏的利丰集团。
数十年过去,如今的冯氏集团在两昆仲的经营努力下成为一家国际跨国公司,在全球逾40个国家雇用了近4万名员工。截至2016年12月,冯氏集团的年度总营业额超过225.1亿美元。
继承老字号
和绝大多数的内地企业家不同,香港本地的富豪通常不大愿意被人称为“X总”“X董”而更愿意被称为先生。比如瑞安集团董事长、人称“上海姑爷”的罗康瑞。在公司里,人们都喊他“罗先生”。
冯国经的员工通常称他“冯博士”。当然,在港澳地区,有着“博士”头衔的大富豪不少,可冯国经的博士头衔却是真材实料。
他1945年出生于香港,后被父亲送去美国深造,拿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电工程学士及硕士之后又攻读了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在香港本地的富家子弟中,冯国经在念书这件事上算是个一等一的好手,算是个“学霸”。
学霸冯国经在美国过得如鱼得水,博士生毕业后顺理成章留校任教。他还有一个小两岁的胞弟名为冯国纶,彼时也在哈佛求学。
但身在香港的父亲则告知这对兄弟,是时候回港接手家族业务了。先回去的是弟弟,两年后,冯国经才从美国回港。
当时在父辈手中经营的公司名字尚还称作利丰。这家公司其实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的1906年,由冯国经的祖父冯栢燎与李道明共同创办。利丰是李和冯的音译,也有利润丰厚讨个口彩一说。据说,利丰是当时最早从事中国产品出口贸易的纯华资公司之一,初期主要经营瓷器及丝绸贸易,其后扩展至竹藤器、翡翠、象牙、手工艺品及烟花等。
按照冯氏的回忆,祖父当时获利的资本是他会说英语。在那个年代,从西方乘船到中国要3个月,寄一封信也要等1个月,中国工厂里没有人能说英语,美国商人不能说汉语。作为翻译,祖父所获得的佣金是15%。
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冯栢燎发现由于广州港口的水深不足以停泊远洋货轮,而当时香港是华南的深水港。因此,冯栢燎派其子冯汉柱(冯国经的父亲)南下,设立利丰第一家分公司,负责海上货运业务。
1937年12月28日,利丰在香港正式注册为有限公司。1943年冯栢燎去世。此后,利丰由以冯汉柱为首的家族第二代继续经营。二战后不久,不参与业务管理的利丰合伙人李道明退休,将其持有股份悉数售予冯氏家族。从此,利丰就完完全全成为了冯家的产业。
当冯国经从美国学成归来,利丰在冯氏第二代手里已经算是一家经营良好的贸易公司。在冯汉柱的领导下,彼时的利丰将出口业务拓展至成衣、玩具、电子产品及塑胶花,凭着多元化的产品,成为香港按货值计算的最大出口商之一。
彼时的利丰依旧扮演着传统意义上中间人和代办采购商的角色,他们从客户这里接下订单,然后便将订单派发给工厂,完成后再交由客户。当时香港制造业发达劳动力集中成本也低,所以中间商得以赚取中间的“服务费”。所以,即便做到了行业内的佼佼者,但在香港本地那些做地产、航运甚至博彩的大佬公司、大家族眼中,利丰依旧排不上号。
罗康瑞几年前在一个论坛上回忆起70年代时他刚认识冯国纶的场景,冯国纶告诉罗康瑞自己经营着一家家族贸易公司。当时的罗康瑞心中多少有些不屑,大约在这位鹰君集团四公子的眼中,房地产才是可以登堂入室的“大生意”,“我当时心里在想,这可怜的人,待在一家那么小的贸易公司里做着夕阳行业,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呢?”
文章来源:《教书育人》 网址: http://www.jsyrzz.cn/qikandaodu/2021/0323/952.html
上一篇:洗尽油腻留得芳华
下一篇:我见到的篆刻大师陈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