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三维目标的构成要求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还要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我们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人们往往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的获得而忽视了德育的加强,那么教师如何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加强德育的渗透,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些个人感悟如下。
一、仔细分析教材,让德育顺其自然
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基本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的元素是课堂德育的根本,所以离开了教材的德育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样也会让德育显得空洞化、形式化。基本上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一个小知识背后往往能够引申出一个大道理,比如初中物理教材中介绍声现象介绍了北京的天坛回音壁,展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先进性,又如学习浮力时介绍的我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以及我国的第一艘航空母舰,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拓展和延伸,都可以作为非常好的爱国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方面的素材。只有充分挖掘教材,才能找到背后的“大道理”,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因此,在教学中,课前必须深入备课,既要弄清楚教材的知识内容,又要对教材的德育因素深入体会,使学科的知识性与德育教育的思想性紧密结合,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精心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的安排,将德育穿插在教学活动中去,以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出现在学生面前。德育的特点就是要动情晓理,教师同时也要适时的创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使德育和知识学习有效的融合起来,让学生感到不是一种“说教”,而是一种“动容”,有位特级教师曾经说过:“最好的思想教育是察觉不到老师在进行思想教育”。此外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严谨性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三、充分利用学科知识的特点,将德育教育生动化
每个学科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当然在德育教育的要素上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师要充分结合在本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发挥学科的优势,将德育教育生动化。比如①语文学科富于形象性、生动性,具有感染力。对于一篇诗文的欣赏,对于一个英雄人物的描写教学……,都蕴含了丰富的德育元素。②在地理教学中,我国领土辽阔,山川秀丽,资源丰富。可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等等。
德育渗透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内在动力。宋代司马光深刻地阐述了德与才之间的关系,他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是人的“灵魂”,是人行为的“导向机构”和“动力系统”。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不仅对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获得真知产生作用,而且对学生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非智力因素产生重要作用。
文章来源:《教书育人》 网址: http://www.jsyrzz.cn/qikandaodu/2021/0331/963.html
上一篇:关于推进课程思政落地见效的思考
下一篇:体现三个代表要求发挥公关教育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