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吉人与新概念英语班学生在一起
华夏时报记者王晓慧 北京报道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时,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奥斯托洛夫斯基的名言,同样是黄吉人一生的座右铭。
黄吉人自幼因患小儿麻痹症而双下肢致残,平时靠双拐行走或以轮椅代步。今年77岁的她,本应安享晚年,然而为了残疾人这个群体,她选择了继续负重前行。
《华夏时报》记者采访黄吉人的时候,坐在轮椅上的她不顾疾病在身,依然抓紧安排着落实免费暑期班的事情。
“我的青少年时代是在上世纪50、60年代,那是一个英雄辈出、崇尚英雄的时代,那些英雄人物激励我追求有价值的人生。人生只有那么短暂的几十年,我不追求物质享受,我追求人生的价值,在我离世后,我不希望有隆重的告别仪式和精致的墓碑,只希望在一些人的心里记得有这么一位党员教师。”7月16日,上海市肢残人协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智力助残志愿者服务基地负责人、上海心希望助学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黄吉人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教师,教书育人;二是智力助残志愿者,帮助残疾朋友,为了一个目标——培养青少年,这一生值得。
据记者了解,黄吉人从事智力助残21载,终生未婚嫁,她把事业和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至今,受助者累计共7160人,志愿者累计共人。
重残高中毕业生历经磨难终成高级教师
黄吉人出生于1943年6月,一岁半时,她患上了小儿麻痹症,造成双腿残疾。
“从那时开始,一直到11岁,我都没有用自己的双腿走出过家门。我只能拿着个小凳子作支撑,在家中挪来挪去。作为教师的父母很早就开始教我认字,读书。那时候,我最大的梦想是背上书包去上学。”黄吉人回忆,为了实现上学的梦想,她撑着双拐学走路,不知道摔倒了多少次,一年后,她终于第一次跨出了家门。
黄吉人欣喜若狂,以为马上就能实现上学的梦想了,但是,由于身体残疾,她接二连三地被一所所学校拒之门外。
为此,黄吉人不知哭了多少次,但都无济于事。于是,黄吉人写了一封信,收信人是“北京 党中央毛主席”收。她在信中强烈表达了自己要求上学的愿望。不久以后,黄吉人竟然真的收到了回信。
“中央将信转到了我所在区教育局,区教育局为我安排学校读书。终于,在12岁那年,我进了小学,插班就读五年级。”黄吉人表示,她人生的第一个梦想是在党的关怀下实现的。
如今,黄吉人依然清晰地记得,她上学后写的第一篇作文就是《我终于上学了》。老师让她在班上朗读这篇作文,读着读着,黄吉人不禁泪流满面,下面小伙伴们也已泣不成声。两年后,黄吉人顺利考入上海市八女中,1963年,她又以全优的学习成绩高三毕业了,一心希望成为教师的黄吉人,前三志愿都想填上“华东师范大学”,这也是她多年来的梦想。
然而,当梦想照进现实,黄吉人因为双下肢残疾,被告知不能参加高考。黄吉人得知后,失声痛哭。
“就在我最痛苦的时候,我原先就读的市八女中领导和老师们向我伸出援手,邀请我回去担任代课老师,我高兴极了。”自此,黄吉人走上了三尺讲台,开始了她42年的教师生涯。从代课教师到正式教师,从上海市八女中一直到市南中学,直到退休。
这其中,黄吉人得到了太多人的帮助和关爱,而这,也成为她退休后选择智力助残的根基。
1988年10月,黄吉人作为“中国残疾人代表团”的一员出访日本,当团领导介绍黄吉人是一名中学高级教师时,全场报以特别热烈的掌声。休息的时候,许多日本残疾妇女围在黄吉人身边,她们说,在日本许多残疾妇女大学毕业之后,只能当家庭教师,问她是如何能走上讲台,还成为高级教师的?
“那一时刻,我百感交集,我为我的祖国感到自豪,更为在我最困难之时,组织和老师们的援手充满感激之情,谁能想象一个重残的高中毕业生能成长为高级职称的教师?”黄吉人深深体会到,残疾人要实现美好的梦想要靠自强奋斗,更要靠社会的关爱。
此后,黄吉人特别关注残疾人,尤其是残疾青少年,总想着为他们做些什么,哪怕只是助一臂之力。
文章来源:《教书育人》 网址: http://www.jsyrzz.cn/zonghexinwen/2020/0718/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