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有哪些好老师?在知乎的这个问题下面,一名学生对俞勇的评价是"俞老师,没的说,讲课好,最后一堂课还用数据结构给我们讲人生哲理来着。"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伯禹教育创始人,入选首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俞勇曾带领学生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三次荣登世界冠军,获资深教练奖及终身成就奖。他参与主编教材或著作15册,获国家级和上海市教学成果奖13项、上海市优秀教材奖2项。
从业三十余年,俞勇对自己的定位逐渐清晰:为学生搭建平台,做学生学业生涯中的引领者。"教师有着为学生解决问题、扶正道路的责任。"这也是他在这三十余年的工作中始终践行的一点。
"给一个平台,还一个世界"
在2002年的校庆前夕,俞勇带领的学生团队为母校送上了一份珍贵的生日礼物:第26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世界冠军。这不仅是学校的荣誉、国家的突
破,更创造了亚洲历史。包括俞勇本人、学生团队的全体成员,所有交大人都为此振奋不已,这代表了ACM-ICPC这一赛事再也不是北欧一枝独秀,而代表交大乃至整个中国的ACM-ICPC水平已走到了世界前列。
"给学生一个平台,学生会还你一个世界",这是俞勇一直秉持的信念。要培养出最好的学生,必须为他们搭建最好的学习平台,让他们能够拥有自由发挥和展示自我的空间。在夺得ACM-ICPC世界冠军之后,有人劝俞勇急流勇退、留存荣誉,但俞勇不仅没有变得懈怠,反而有了更大的"野心",创立了旨在培养计算机科学家的ACM班(取名为ACM班,是因为计算机领域最高奖--图灵奖是由美国计算机学会ACM颁发的)。当被问为什么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时,俞勇的回答非常简单:"我看到了我们拥有这么一批优秀的学生,我想给他们一个更大的平台。"
课程不仅是把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要培养他们的人格和思维。为了把这个平台搭建得更完美,俞勇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颇费了一番心思:ACM班有一门"学子讲坛"的课程名声在外,在这门课上,学生是这门课的主角,俞勇给学生提出的则是最少的几项基本原则。在课堂上,从话题到表达方式,俞勇都鼓励学生自己选择,甚至是一些与本专业无关的人文话题,以培养他们多学科的思考方式。"在完成课程任务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完成了构思、设计、实施再到交流评价的过程,让他们能够有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这是计算机领域最核心的能力,也是俞勇最希望传授给学生的财富。
俞勇将心比心的教学,换来的是学生们更加用心地学习。学生们都表示,在课程的交流中,大家都已经饱览了更多更广的知识世界,这正是ACM班最吸引他们的地方。的确,他们的成果也没有辜负俞勇和其他教师们的期望,ACM班的学生不断在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并三度摘得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的桂冠。在班级创始之初,俞勇就树立培养未来计算机科学家的远大目标,不仅是为赢得竞赛,更是为让计算机科学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正是因为俞勇当时的坚持,才换来今天的开花结果。
"做人"远比"做学问"重要
"我宁可你们在学校里骂我,也不希望你们出了校门骂老师。"俞勇的这番调侃,反映了他对学生的态度:要把正确的价值观传达给学生,学会"做人"远比学会"做学问"更加重要。
身为教师,俞勇认为自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来帮助学生一同度过"适应期"。他说:"学生也许不爱听,但应该告诉他们的我都会讲出来。虽然我是专业教师,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我都会指出来。"有一次,有位学生在校外对教练说话不尊重,俞勇听后特意与这位学生进行了交流。俞勇感叹,很多学生都不会表达,也许因为工科学生,交流很少。他常对同学们说:"学知识不是最重要的,知识是载体。要通过所学知识帮助到别人,让自己成为被需要的人。"
俞勇时刻关注着自己学生的动向,无论是在课堂之上还是课堂之外,他都非常重视与学生交流。相比于学业,他更加看重学生的学习思想,他认为许多学生在学业上的问题都能够直接映射到学生的思想上,只有从思想上解决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突破学业的瓶颈。虽然如此,俞勇也绝不会对学生产生溺爱,遇到有严重问题的学生,他也会严厉地管教,为了纠正这些学生在思想态度上的偏差,防止他们误入歧途,俞勇会一次又一次地跟他们谈话、交流,直到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改正。
文章来源:《教书育人》 网址: http://www.jsyrzz.cn/zonghexinwen/2020/0811/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