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2020全省新时代教书育人楷模|陶芳标:不忘师者初

来源:教书育人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来源:安徽省教育厅官微) 每天晚上11点以后,一位教授匆匆从安徽医科大学北大门走出来,回到家里。这条路,他一走就是33年。 33年里,他主持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妇幼保健医学”专

(来源:安徽省教育厅官微)

每天晚上11点以后,一位教授匆匆从安徽医科大学北大门走出来,回到家里。这条路,他一走就是33年。

33年里,他主持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妇幼保健医学”专业,带领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科迈入全国第一方阵,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以德立教的初心、教书育人的使命。

他就是安徽医科大学教职员工心目中的“拼命三郎”、学生心中的“标哥”--陶芳标教授。

潜心育人,将青春奉献在三尺讲台上

陶芳标在讲台这个“战斗堡垒”上,一守就是33年。

1987年7月,陶芳标以大学五年的优秀表现和毕业论文第一名的成绩,怀着对母校安徽医科大学的深厚情感,选择留校工作,成为儿童少年卫生教研室的一名普通教师。

陶芳标曾写道:从站上讲台的那一刻起,就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压在了我的肩上,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看着一双双充满对知识渴求和对未来期盼的眼睛,我没有办法不认真、没有办法不坚持、没有办法不努力。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个教师首先要把课上好。

为了把课教好,陶芳标潜心学习。他在1992-1994年先后写出了10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编写了《儿童少年生长发育》《儿童少年常见病防治》《教育过程卫生》《学校环境卫生》《学校健康教育》等教学讲义,把《儿童少年卫生学》这一门预防医学专业课程吃懂吃透。

陶芳标心里时刻装着学生。2000年腊月二十七晚上9点多钟,爱人上夜班,在家哄女儿睡着以后,他匆匆下楼往教研室赶,想在春节放假期间抓紧时间把新学期要上的一门课--《妇幼心理卫生学》教学讲义编出来,结果在5楼一脚踏空,造成踝骨骨折。他忍痛从5楼爬回家里,第二天早上被同事送到附院打好石膏。在床上躺着的38天时间里,陶芳标找人制作了一个简易的木板桌,一边吊着腿,一边写着讲义,三易其稿,终于写成了20余万字的一本教学讲义。2000-2001年,他在复旦大学读博士期间,为了不影响学生学业,陶芳标连续两年返校14天授课、答疑,最后一次课结束了,他也累倒在讲台上。

由于长时间工作,他患上了腰筋膜炎,每年都要发作几次,经常疼得站都站不住,常常撑着扭曲成“S”型的躯干站在讲台上。陶芳标用一位老师给他特制的绑带来固定腰背,硬是没有因为腰疼而缺过一堂课。

他潜心培养学生。33年来,陶芳标带领200多名学生深入学校、社区、农村和妇幼保健机构开展社会实践、科研调查等。他带教的学生毕业论文曾经连续5年获得公共卫生学院毕业论文答辩第一名,他的5名学生为安徽医科大学获得了第一次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三等奖。

他锐意教学改革。“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是要让学生受益”成为他不变的追求。1997年6月,陶芳标开始担任妇幼卫生教研室主任兼儿少卫生教研室副主任。他积极探索并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妇幼卫生专业体系,并进行了“以学科带动专业建设”的大胆尝试,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科和教师在教学计划制定、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基地建设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时全国先后有十多家医学院校前来参观学习。2005年,这项研究成果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此基础上,陶芳标提出并建立了大学生专业胜任力培养的5个平台:“走进公共卫生”“理论与实践对接”“网络化自主学习和训练”“模块化实验教学”和“项目为导向的社会实践”。这5个平台的建设使得安徽医科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预防医学、妇幼卫生(专业方向)的学生就业率一直名列前茅,也为“预防医学”专业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负责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负责人)的成功申报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勇攀科学高峰,将科研反哺教学上

大学期间,陶芳标是靠拿每个月17.5元的学校最高档助学金才完成五年学业的。他深知惟有勤奋学习、追求真理,才能报效国家。

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病,在我国,每50个人就有1人携带该基因,每1万人就会有1人得上这种病。为了弄清患有这种疾病的母亲对她所生育的下一代都有哪些影响,陶芳标从2002年9月到2003年6月,每到周末或者节假日,就带着三五十个学生和青年教师,租两辆大巴车,跑遍了六安市金安区和裕安区的所有村庄,调查区域覆盖138万人口。为了这个课题,他自掏腰包,欠下了30多万元的外债。两年来,数千个工作调查日的科研实践,培养了学生现场调查能力,磨砺了意志品质。十多年过去了,这些同学仍然怀念那段经历,感激那份收获。

文章来源:《教书育人》 网址: http://www.jsyrzz.cn/zonghexinwen/2020/1010/726.html

上一篇:“教书育人,献血救人,我们义不容辞!” ——
下一篇:用工匠精神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投稿 | 教书育人编辑部| 教书育人版面费 | 教书育人论文发表 | 教书育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教书育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